由於大陸相關法規剛實施,台灣相關業者希望安養中心再觀察一段時間,再決定未來到大陸的發展策略,現階段仍以知識輸出為主。此外,台企在大陸經營養老機構還面臨人才缺乏的困難。
大陸連都找不到足夠的護理人員,也不像台灣有那麼多的社工、義工人員,現在的大陸養老機構最常雇用飯店經營團隊。
以飯店經營思維經營養老院,首先出現的盲點是空間規劃。在飯店的空間規劃中,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比例一般是35:65,而養老院的空間規劃,要求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比例是65:35。
在這方面,台灣雙連安養中心建築采用丹麥和日本的設計理念,還在院內活動空間安排有草地、花圃,讓老人家能在其中活動。院方甚至安排老人擔任花圃組長、花藝顧問。總之要讓他們有成就感,而不是“等吃、等睡、等死”的“三等公民”。
雙連現有20多種自行研發的老年用品,創意竟然都來自於老人。該院內設置有“智活公園”實驗場,科研單位、廠商與老人在這裡進行互動,通過這樣的方式已經研制出多款適合老人們使用的沙發,還研發了一款可夾在腋下的輔具,能讓手肘不能活動的患者腋下不再因潮濕而起疹子,這款輔具目前已銷往日本。
台灣經驗復制到大陸
台灣有不少財團興建養老村,台商要在大陸打造養老院,可以復制台灣經驗。
老人安養講究客制化
養老院不是孤老院,也不是。北台灣一家醫療集團在附近興建大型的養老村,強調可就近提供醫療,剛開始有400多位老人入住,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半人。原因是養老院地處偏僻,沒配套生活設施,老人們感到購物、看電影、寄信不便,於是陸續搬出。
經營南台灣最大老人照護機構的萬安集團總裁盧振華指出,老人入院前3天是他們決定是否住下的關鍵期,緊接而來的3天,如果家屬沒來探視,萬安服務人員就會主動打電話詢問。因為根據老人心理,家屬如果沒來探視,老人會覺得“被家人拋棄”, 客制化的服務就是要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。
連續性“一條龍”照護
台灣業者認為到大陸投資安養業,必定是一項長期事業,應該提供連續性的“一條龍”服務。
所謂“多層級”是指同樣一套設備、同樣一組工作人員不只用於自己的安養院,也可以同時兼顧居家、社區的安養要求,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人力和物力作用,創造好的經營效益。
舉例說,台灣約有250萬的老人,其中97。2%是采取居家或社區安養的方式。就此,台灣雙連安養中心規劃在半個小時車程的範圍內,由院內的中央廚房統一供餐給社區或居家安養老人;230多位工作人員除了服務院內的432位老人外,也同時服務周遭社區的200多位安養老人。安養中心經營也要有連續性。一般來說,老人安養依老人的自主能力分成安養、養護、長期照顧等階段,但大多數安養院只經營其中部分階段。
試想一位老人剛入院時,能吃能動,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,到他不能動時,安養院才叫他搬走,對老人及其家屬來說,情何以堪?
業者透露,長期照顧的收費高於養護,養護又高於安養。擁有一條龍的照護服務不但更能吸引消費者,而且可以有更好的收益,對安養院和家屬來說,都是雙贏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